新华社报道说,分析人士指出,经过三次下调准备金率及两次降息,当前货币和信贷政策已经开始逐步显现出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,对“稳增长”意义重大。但与此同时,对货币信贷反弹可能产生的后果也应有所警惕。
6月份新增信贷近万亿元 银行贷款投放提速
数据显示,我国银行新增贷款正从去年年中的每月平均五六千亿元,增加为目前的月均8000多亿元水平,贷款投放划出了一条U型反弹曲线。
根据央行数据,6月份我国新增银行贷款9198亿元,同比多增2800多亿元,并助推上半年我国新增贷款达4.86万亿元,比去年同期多增近7000亿元。市场人士预测,今年全年新增信贷将极有可能超过8万亿元,甚至逼近9万亿元。
作为经济先行指标之一,信贷增速的恢复,体现出金融“稳增长”的强烈效用。我国经济增速自2010年一季度创下12%的高点后,至今已经连续多个季度出现下滑,为稳定经济增速,去年底以来,央行连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、罕见地多周连续实施逆回购,有效地确保了银行体系有充裕资金用来信贷投放。
然而,信贷高增的背后难掩企业信贷需求不足的现实。数据显示,体现企业经营活力的中长期贷款占新增贷款之比,已从过去50%的高位逐渐回落至目前的20%。对此,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指出,银行不愿意放贷,企业不愿意借款,万亿元新增贷款背后,有相当多属于过桥贷款等短期贷款,未必都进入了实体经济。
缺乏订单、缺少投资机会导致企业信贷需求不足,这是当前信贷高增背后的尴尬与隐忧。
货币政策加速松动 警惕再成通胀推手
一方面信贷快速增长,另一方面货币政策渐松的节奏开始提速。在稳增长的调控基调下,进入二季度以来,我国货币工具的调控水龙头正逐渐拧松。市场人士认为,在稳增长的政策目标下,下半年央行再次降息和下调准备金率均是大概率事件。
“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放松的节奏正在加快。”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,随着物价回落至29个月新低,今后央行货币政策放松的空间正进一步加大。
不过,政策的持续松动也引起一些专家关注。“金融危机以来,大量的货币刺激使得经济呈现了V型复苏,但由于外围经济体的货币扩张,以及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随后出现的高企,直接造成我国通胀水平上升的速度以及高点超于市场预期。”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看来,在当前货币政策松动加速的时候,有必要适时采取相应政策调控通胀预期。
货币供应U型反弹 稳增长需要长效机制
根据央行最新数据,6月末我国广义货币(M2)同比增长13.6%,环比增长0.4%,呈现出筑底反弹之势。截至上半年广义货币(M2)余额达92万亿元,创出历史新高。
有关经济学家认为,金融是经济运行的血脉,一定数量的资金投放有利于刺激投资,起到阻止经济失速下滑的作用,最终实现经济快速企稳回升。但分析人士同时建言,在发达国家重启零利率政策的背景下,货币投放过多,经济增长过多依赖资金要素投入,最终将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。
“截至2011年末,我国(M2)与GDP的比值已达1.8,属全球较高水平。这固然有我国融资体制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客观原因,但毕竟货币条件过于宽松会带来潜在的通胀和资产泡沫压力。”交通银行(601328)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。
资料显示,2001年我国广义货币存量(M2)为15万亿元,今年上半年达到92万亿元,10年间在经济总量增长1.5倍的同时,广义货币(M2)已增长了6倍。货币因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,被专家戏称为在出口、投资、消费之外的“第四驾马车”。
“中国经济未来增长应通过技术投入而不是通过货币投放来拉动。”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,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全部动力在于市场化、在于改革,建立长效可持续机制。